落实好强农惠农政策,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促进畜禽规模化养殖和水产健康养殖,提高“菜篮子”基地设施化水平,主要“菜篮子”产品自给率达到75%以上。 ——2011年市第12次党代会
五年来,我市都市农业发展硕果累累,成功申报整市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特色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持续提升,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水平达到75%以上,“三品一标”数量达到723个,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菜篮子货丰价稳,连续11年未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是全国鲜菜价格指数较低的城市之一 12月24日、25日,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内张灯结彩、人气高涨,武汉首届跨年购物节暨“都市农夫”年货展热闹举行,全市近百个“一乡一品”品牌上演年度大聚会。这边市民拎着大包小包赶来,开开心心选购最乡土、最放心的年货,那边农民将一箱箱新鲜的农产品送上发往城内的货车,满心欢喜计算着一年的好收成。 5年来,都市农业的长足发展,为我们的城市奠定了持续发展、共享美好的坚实基础。更丰富的品种、更现代的科技、更接地气的营销方式,让广大市民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农业不仅仅在乡野、在市郊,而且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 还记得本报今年5月报道过的武汉市七里小学吗?虽然地处闹市、寸土寸金,但校方为了让孩子们从小亲近大自然,在教学楼顶层开辟500平方米“空中农场”,精心打造“农耕课堂”,找到市农科院专家引进数十种蔬果。每当风和日丽,“空中农场”就充满师生们的欢声笑语。 还记得武汉有个“农夫会”吗?在本报的倡导下,今年春天,一大批热爱大自然、崇尚田园生活的市民汇聚到一起,不仅有90后、00后,还有10后也加入了农夫会的行列,掀起了一股新时期的“上山下乡”热潮。春节来临,农夫会发起“一乡一品”社区行,带着沾满泥土味的鸡蛋、山药等土特产进入城市的各个社区,沟通城市与乡村,倡导市民们消费扶贫。 还记得分布三镇的“美食发现团”吗?借助长江日报搭建的平台,喜欢美食的市民纷纷加入了QQ群、微信群,相约一起去市郊探访农产品原产地、去餐馆品鉴美味菜品,“从田头到舌头”的农事体验,不但监督了农田里的安全,也体味了舌尖上的武汉,让参与的市民们大呼过瘾,连外国友人都报名参与。 “互联网+农业”,正在打破我们城市和乡村的边界。市农科院推出的“鱼大夫”系统,渔民打开手机,拍个照片,足不出户可以诊断鱼病。东西湖区“互联网+农业”指挥中心内,“菜博士”建成系统平台,远程监控全区蔬菜基地产品安全。武汉首次“美味阳台”征集活动,引来无数市民踊跃参与。农业变得越来越高大上,打个电话,发个视频,遥远乡村的蔬菜、鱼虾、牛羊似乎触手可及。 农产品是品牌榜上最“草根”的一群。五年来,我们见证了太多农产品品牌的花开花落。我们看到“周黑鸭”玩出了新时尚、新花样,栖上了资本市场的“高枝”;我们也目睹曾经的鸭脖航母“汉口精武”因扩张过快而一度资金链断裂,导致数月停产;我们更发现,还有“精武路第一家”这样的鸭脖企业,30年坚持稳健经营,在喧嚣中保留一份坚守与执着。 展望未来,乘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东风,农业相关部门纷纷出台产业规划、互联网+、供给侧改革举措,打造都市农业升级版。武汉都市农业正加速向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发展,有了它的助力和陪伴,相信城市的明天更宜居、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