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农业援藏技术人员: 缺氧不缺位 授鱼更授渔
2000多公里外的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区,是湖北省武汉市对口援助地。为让平均海拔高达3560米的乃东民众过上更为富足的生活,来自武汉市农科院的一群技术人员,克服高原缺氧等困难,以“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的方式,开创了一条援藏新路径。
乃东区位于西藏自治区中南部、冈底斯山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属高原温带季风气候。著名的雅砻河纵贯乃东南部,使其成为西藏自治区农牧业开发较早的地区,素有“西藏粮仓”之美称。
自2015年连续三年,应西藏山南方面邀请,按照武汉市统一安排部署,武汉市农科院先后选派专业知识过硬、科技服务经验丰富的高级畜牧师金尔光、农艺师王俊良、优秀青年科技人员何斌等人,赴乃东从事对口支援工作。
“提到西藏,人们往往想到是洁白的哈达、蔚蓝的天空、热情好客的藏族同胞,以及神秘和肃穆的向往之情。然而,对于长期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民众来说,到达那里感受到的确是另一面:高原缺氧、高原反应、饮食不同等。”正在参加湖北省第五批专业技术人员援藏团的何斌7日向记者介描述绍。
今年5月初,带着乃东人民的期盼,组织的信任,单位的嘱托,亲人的牵挂,何斌踏上了专业技术援藏的征程。进藏第二天,当地传来发生疑似“羊链球菌病”、“羊快疫”等疫情,他克服身体感冒和严重高原反应,陪同当地农牧局领导和技术人员到海拔4300多米的牧民区进行技术指导。
看着牧民期盼的眼神和满脸的无助,他心中深感责任重大,此后10多天不顾疲倦地奔波在雪域高原,开展动物疫病防控现场技术服务与指导,制定疾病预防与控制方案,有效控制了疫情的进一步发生,共治愈病羊2378只,治愈率达到80%以上,挽回直接农牧民经济损失近400万元。
积极适应当地工作、生活环境,在经历了心理生理、高原环境、工作环境等系列适应过程,何斌以“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的气慨,深入乃东5乡、2镇的生产一线,奔走在海拔3600-5000米的雪域高原,深入了解了当地的实际情况。
“近年来,乃东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存在专业技术力量薄弱,人才缺乏;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农牧业产业化规模小、链条短、集约化程度低、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市场导向不明显;农牧民群众生产观念落后,与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相距较远等问题。”乃东区农物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连续两年参加援藏的金尔光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针对乃东农牧业的薄弱环节,武汉市农科院技术援助人员在给当地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的同时,展开系列有针对性的培训。
例如,针对当地奶牛行业现状,他们以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切入点,编写3万余字的培训教案,开展了奶牛信息档案系统的建立与管理、育种、人工授精技术、饲养管理、寄生虫病及防治等理论培训,培训区农牧局、乡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基层技术人员及养殖场(合作社、户)技术人员千余人次,传播奶牛业的先进技术与理念。同时,依托派出单位的技术人才为支撑,以乃东区白荣奶牛扩繁场为实训基地开展操作技能培训,让更多的农牧民掌握相关技术。
该项技术培训让乃东区昌珠镇克麦村贡嘎元旦受益匪浅。他说,过去家里收入主要靠种植50多亩地,奶牛养殖作为副业基本用于自给自足,年收入才10多万元。如今通过学习奶牛改良、管理等技术,他把家里一半的农田用来种植牧草,把奶牛养殖作为主业,年收入增长了近一倍。同时,他还组织当地农民加入他的合作社,并对他们提供技术支持与指导,让村民们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为丰富乃东种植品种和藏族群众的“菜篮子”,王俊良农艺师带来了武汉市农科院蔬菜科学研究所培育的甜玉米新品种――“华宝”。经过一年试种获得成功,并在当地推广种植,受到广大种植户和市民的欢迎。
3年来,经过援藏干部多次沟通前期联络和沟通,武汉农科院还多次组织专家团赴当地赠送科技物资、书籍,并开展奶牛养殖及疾病防控技术指导和现场技术培训多期。该院规划部门完成乃东农业科技示范园规划设计,搭建两地合作的桥梁。
今年8月底,武汉市龙良文副市长赴乃东看望该市援藏工作队成员时,高度肯定了市农科院的援藏工作,指出其开创了一条技术援藏新路径。
(来源: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