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特色优势学科,构建都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市农科院负责人介绍,“十二五”期间,该院以“科学布局,优化资源,创新机制,提升能力”为总体思路,调整学科结构,培育优势学科,突出创新重点,拓展创新领域,形成了9大科技创新团队、7个创新分中心、22个优势学科,构建了涵盖蔬菜、农学、林果、畜牧、水产、农机和规划设计等专业的都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走出一条基础研究领域的特色创新之路。如国家种质武汉水生蔬菜资源圃,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水生蔬菜种质资源最为丰富的单位,依托资源圃2000余份种质资源,先后研发出鄂莲五号等一批有全国影响的水生蔬菜新品种。 五位院士领衔,构建国家级研发平台。国家武汉鲌鱼遗传育种中心、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鲌鳜鱤分中心、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花卉苗木研发与推广中心、国家花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并增选为理事单位。2015年又成功加入了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和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顺利将农科院的农业科技纳入国家和湖北省的“一盘棋、一条龙、一体化”之中,不断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在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核心作用。 “互联网+”倍增农科影响力,服务覆盖华中走向全国。农科院在我市率先研发了畜禽远程视频诊断、种植设施环境智能监控等系统,广受欢迎。2013年推出“鱼大夫”手机APP远程诊断系统,包括专家在线、自行诊断、水产宝典、渔业资讯等板块,特别提供了武汉地区鱼、虾、蟹自行诊断大全,简单易学,让养鱼“门外汉”练成养殖好手。第十二届中国(武汉)农博会上,林果所推出了“林果生活”微信公众平台、农机化所推出了“智能农业物联网”解决方案,农科所也通过扫二维码送种子的活动引来市民扫码关注,畜科所展示的畜禽生理指标监测数显装备,在手机上能及时反馈信息。市农科院还成功承办第十二届中国(武汉)农博会“互联网+农业”智慧论坛,农业领域先行者在这里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大数据 “十二五”是武汉市农科院发展最为迅速的五年,是抢抓新的历史机遇,迎潮而上大力提升科研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五年,是孜孜不倦不断探索现代院所体系构筑的五年,是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重点夯实党建基础推进作风建设的五年。市农科院持之以恒传承“科研立院、人才强院、转化兴院、创新办院”的方针,开拓进取,创造“武汉模式”回馈社会,谱写了服务市民新篇章。 这五年,市农科院上下一心,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园区建设、科技服务上迈出了坚实步伐,探索出了一批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模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走出了一条集农业科研、开发、推广、服务、培训于一体的“科技人员自主创新创业做示范、培训服务农民创收增收”的科技产业发展之路。 五年一回首,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唯有每一个农科人脚踏实地的坚持,才能真正走向现代农业科学发展的道路,才能最终实现武汉市农科院人的“农科梦”。 5个院士工作站 武汉市农科院积极开展引智工程,先后建立院士工作站5个,与袁隆平、陈焕春、邓秀新、桂建芳、尹伟伦等院士常年开展学术交流,“开门办院”极大提高了科研水平。 40余家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全院现有涉及农业规划设计、水产畜禽饲料、鱼苗鱼药、兽药疫苗、绿化苗木和工程、农业设施工程等领域经营业务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近40余家,3家企业被评为湖北省和武汉市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武汉现代都市农业规划设计院等8家企业被评为武汉农业科技型企业,全院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进程明显加快。 45个新科技平台 2011—2014年,全院新增科技平台45个。累计投入建设资金7.6亿元,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南部与北部两大园区的设施建设,使科研试验设施面积达4万平方米,温室面积10.8万平方米,科研基础条件大幅提升。 创业 做强农企“孵化器” 激发创业热情 首开生物农业众创空间,梧桐引得凤凰来。今年9月,中国首个生物农业类众创空间——“武汉生物智造·众创空间”在武汉市农科院诞生。众创空间主要服务于生物农业科技人员、大学生创业团队、“三农”服务创业团队,实行全市场化运营管理模式。市农科院新设立武汉生物智造·众创空间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为入驻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和市场资源整合,已经吸引近10家社会企业签订入驻协议,其中包括智农博源科技有限公司、武汉蜜蜂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青岛银亮、武汉美果源等,还有数十家创新创业型孵化企业正在洽谈入驻之中。 “引智工程”招贤纳士,园区建设大放异彩。“十二五”期间,农科院以“人才强院”为重要发展战略,积极实施“1122”人才工程,推进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大量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成功入选湖北省人才工作“十强科研院所”,人才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农科院累计投入建设资金7.6亿元,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南部与北部两大园区设施建设,科研试验设施面积达4万平方米,温室面积10.8万平方米,整合构建农业科技产业的“百亿园区、千亿板块”,科研基础条件大幅提升。 携手金融资本,助农业插上腾飞翅膀。2015年4月,市农科院携手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湖北新海天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了湖北农业科技创投基金暨管理公司。该基金总规模达2亿元,存续期为5年,旨在综合运用股权投资和债权融资等多种方式,打造产业与金融相结合的完整商业模式,在符合投资要求的条件下优先服务于武汉农科院下属优质企业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促进农业产业在武汉现代农业科技园区集聚发展、集群发展。 创造 秉承创造理念 构筑服务城乡“武汉模式” 科技平台建设和科研条件改善,为把握现代农业发展前沿,集聚行业内人才、资源等科技要素,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公益性定位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新品种新产品层出不穷。农科院下设7个研究所、1个中心和若干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其中省市农业龙头企业3家,省高新技术企业2家,规模以上科技成果转化企业17家。在实践中,农科院积极探索“公益性定位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科技经济综合实力已位列全国副省级城市农业科研院所前茅,新品种新产品层出不穷。其中,市农科院水产研究所选育的“先锋1号鲌”,是我市研发的第一个国审水产新品种,存活率比原品种大幅提高,生长速度提高近2倍。 开创服务“三农”新模式,农民有示范有钱赚。过去的五年,农科院以服务“三农”为主旋律,积极履行科技公共服务职能,构建和完善了“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给农民做示范、让农民有钱赚”的服务“三农”武汉模式。为了打通科技支农“最后一公里”,2015年6月市农科院启动“三百计划”,提出用3-5年时间,组织全院100名左右科技人员,与全市范围内100家左右龙头企业或家庭农场,以及100家合作社结对合作,为他们攻克技术难题,开发新产品,培训技术骨干提供支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构建产学研合作有效模式和长效机制。 种业博览会绚丽多彩,市民大开眼界美不胜收。今年,农科院江北园区首次作为主展区,搭建“永不落幕的种业博览会”,主展区直接展示面积250余亩,共展示蔬菜和甜糯玉米品种2155个、新材料20种;新装备30余套。地展参展企业150余家、馆展企业40余家、与会种子企业430多家,与会的湖北省地市州农业推广部门、蔬菜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代表600多人,大专院校、农业科研院所专家代表200多人,吸引旅游参观、采摘的市民1600多人,到基地人数将达到1万人次。 今年8月,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参加了“走进农科院”科普活动。这里有现代化的挤奶间,一排排挤奶器整齐地排列着。饲养员播放了一段美妙的音乐,“奶牛边挤奶,边听音乐,萌萌的样子好陶醉啊。”听说音乐能提升牛奶的质量和产量,一头牛一天最多可以产60斤奶。 汉南东荆街地区,平原一马平川,上千亩银灰色塑料大棚就像一片白色的海洋。这里与市农科院农科所开展街所合作,推广大棚西瓜一种多收技术,可使西瓜的生育期由原来的100天延长到300天,采收期长达6个月。该模式实现了我市西瓜栽培史上单产破万斤,产值破万元,效益翻10倍的壮举。 |